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,
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
它有很多种别称,
比如端阳节、龙舟节、天中节、诗人节等,
还有广大吃货朋友给起的“粽子节”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,民间有很多种说法。
图腾祭祀说——
仲夏端午,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,
处于全年最“正中”的位置。
古代的南方先民觉得这是个好日子,
于是决定在这天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,
从而逐渐发展成一个节日。
恶月恶日说——
农历五月,高温潮湿,毒虫出没,细菌滋生,
古时医疗水平落后,因此疾病多发,
古人便视五月为恶月,端午更是恶月恶日。
人们在这一天会烧汤沐浴、采艾草、
戴香囊、喝雄黄酒、贴五毒贴等等,
以避邪驱毒,赶走疫病,祈祷健康。
纪念伍子胥说——
春秋时期,伍子胥辅佐吴王夫差治国,
带吴军击败越国,并主张将其一举消灭。
但吴王不但接受了越王勾践的投降,
还听信谗言,将忠心耿耿的伍子胥赐死。
伍子胥在自刎前说日后越国必将灭吴,
夫差闻言大怒,下令在五月五日,
将伍子胥的尸体投入大江。
当然,最广为流传、深入人心的,
还是纪念屈原说。
投江的屈原
战国时期,
出身楚国贵族的屈原少年得志,
长大后才华斐然,满腔报国之志。
但当时的楚国外有强敌,内有奸佞,
矛盾重重,江河日下。
屈原立志革新,却被奸人诬陷,
不断遭到排挤甚至流放。
在流亡途中,
楚国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,
屈原心忧不已,却无可奈克。
他在痛苦中不断上下求索,
留下诸多光耀千古的名篇。
曾立志九死不悔,
亦余心之所善兮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——《离骚》
曾涕泪流淌,彻夜难眠,
涕泣交而凄凄兮,思不眠以至曙。 ——《悲秋风》
曾怒指苍天,大声发问,
九天之际,安放安属?——《天问》
但当白起率秦军攻破楚国郢都的消息传来,
一切仿佛都失去了意义。
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,
天空万里无云,汨罗江上波光粼粼,
形容枯槁、头发蓬乱的屈原来到江边。
眼看家国沦丧,屈原心如死灰,
他写下绝笔《怀沙》,
然后便抱石投入滚滚的汨罗江中。
相传,屈原投江后,当地百姓哀痛异常,有渔夫划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,有村民把米团、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喂饱鱼龙虾蟹,希望它们不要咬屈原的尸体。为了纪念屈原,民间便慢慢形成五月初五赛龙舟、吃粽子的风俗。
屈原故里,湖北秭归
今天的我们在过端午时,
好像只剩下吃吃粽子,看看龙舟,
但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,
仍然保留着许多有趣的端午习俗,
还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。
秭归“端午文化节”开幕式
端午民俗包粽子
给小朋友点雄黄
贴对联,挂艾蒿、菖蒲
扎香袋,挂香包
祭祀屈原仪式
端午骚坛诗会(1983年和2016年)
龙舟下水祭祀仪式(1987年和2021年)
赛龙舟和龙舟巡游仪式
屈原一生未曾实现自己的抱负,
但他亘绝古今的爱国情怀,
早已化作诗篇,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。
今天,屈原已经和端午紧密联系在一起,
端午的种种民俗不仅是为了纪念屈原,
更是为了记住我们从哪里来。祝各位 端午大吉,远离疾疫!
策划 | 调研部
编辑 | 彭知之
责编 | 黄冬晓
审核 | 韦小海 陈春燕 赵岚 韦伟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