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官网!

收藏本站|设为首页|辟谣平台

文化活动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文化活动 > 群文资讯

【文艺战“疫”微课堂】简单易学的楷书基本笔法,实用!

来源: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时间:2020-03-02访问量:

图片

在共同抗击疫情的非常时期,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服务不打烊,我们为您推出“文艺战‘疫’微课堂”,让您足不出户享受文化服务,学习文艺技巧,感受艺术魅力,陪您居家战“疫”。

图片
图片
主讲老师

图片

何忠宇,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美术部书法老师。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,南宁市书法家协会会员。

图片

楷书基本笔法


     书法,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。从根本上说,书法兼有文字和书法艺术两种含义,文字的特点是用来记录语言的,而书法则是文字书写的艺术。因此,书法既有实用性,又有艺术性。书法的基础是书写技法,“技进乎道”。书法的“道”,是指书法达到了能够表现文化观念、艺术境界的水平。

      学习书法,必先练习笔法。书法学习之道是由笔法到字法,由字法到章法,有了书写的技法基础,然后还要培养书法的修养,也就是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。因此,学习基本笔法是书法学习者必修课。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中,楷书的基本笔法非常丰富,因而我们通过学习楷书基本笔法来掌握执笔法、用笔法和基本点画的写法。


     一、执笔法
    “执笔法”包括各种执笔法、运腕法、用笔法三项基本内容。执笔法和运腕法是为用笔创造条件的,所以,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。

      1、五指执笔法

学习写毛笔字首先要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。在书法史上,最早讲执笔的是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。她说:“凡学书字,先学执笔。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,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。执笔得法,写字时才能运用自如;如果执笔不当,养成不正确的习惯,纠正起来会很困难,也不利于把字写好。一般比较常用的执笔法有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,五指执笔法经实践证明为比较合理而有效的执笔法,特别对书法初学者来说效果更佳,下面简单介绍五指执笔法。
     五指执笔法是用擫、压、钩、格、抵”五个字来说明每个手指的执笔姿势和作用的(如图)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图片


     “擫”,执笔时,拇指要斜而仰地紧贴笔管,就像吹箫时按住箫孔一样,力由内向外。
     “压”,  用食指第一节斜而俯地出力,贴住笔管外方(笔管在食指第一道横纹处,或略前面一些),力由外向内,和拇指内外相当,配合把笔管约束住。
     “钩”,用中指的第一节,弯曲钩着笔管外方,以加强食指的力量。
     “格”,用无名指背甲肉相连处从内向外顶住笔管。
     “抵”,用小指紧贴无名指,助一把力,顶住中指向内的压力,但小指不要碰笔管和掌心。
       执笔时五个指头都要派上用场。其中,执笔主要靠大拇指、食指和中指的力量,无名指和小指起辅助作用。大拇指与食指主持用力按捺,使之能上、下、左、右运转;中指和无名指主持着力量运转的导送。
   

      2、腕法
    作书时的运腕之法。唐·李世民云:“大抵腕竖则锋正,锋正则四面势全。自然手腕虚,则锋含沉静。”多数人采取小字运笔在掌指,大字运笔法兼肘腕,腕法有枕腕、提腕和悬腕三种。
   (1)枕腕:以左手枕右手腕。此法可用来写小楷及小草。如果写大楷大草,则手腕不便回旋转折,笔力不足,笔势难伸,写出的字拘谨无力。

图片

图片


        (2) 提腕:即肘着案而虚提手腕书写。提腕法宜写中楷字。如果写大字,则会因肘部搁于桌上,而限制运笔的幅度和力量,写出的字没有气势和力量。

图片


        (3)悬腕:即将腕、肘悬起,整个右臂离开桌面,凭虚而运笔。悬腕宜写大字,全身气力可通过臂肘腕指达到毫端,写出的大字气运贯通。

图片

     

      二、用笔法


      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,目的在于成功地用笔,通过毛笔和笔毫在纸面运动,写出有骨有肉、有生命力的线条来。用笔就是怎样使用笔毫写出优美的点画。中国书法流派纷呈,楷书一类,就有颜体、柳体、欧体、赵学等等,但用笔方法大同小异。我们学写字,就要掌握好这个笔法规律。任何一个笔画,用笔都要有起笔、行笔和收笔,其方法是:
   1、起笔蓄势: 藏、露两种;

     藏锋:是落笔时用逆锋取势写成的谓“藏锋",也称“正锋”、“逆锋”。藏锋能使笔画圆润、浑厚,所谓“藏锋以包其气”。

     露锋:是用斜笔或尖落笔写的,笔锋入纸时,其锋外露(也称“搭锋”)。斜落笔写成的叫“侧锋”。露锋可使笔画俊秀生动,所谓“露锋以纵其神"。要使用笔富于变化则在用笔时,应该将正、侧、藏、露配合使用。

图片

图片

       2、中锋行笔:疾涩相生;

       什么叫“中锋行笔”呢?毛笔笔尖端的一撮最主要的笔毫叫主毫,围绕在它周围的笔毫叫副毫。当我们写字的时候,让笔的主毫经常在笔画的中心行走,这就叫“中锋行笔"。这样写字,笔头所含的墨汁从笔的主锋注入纸里,渗向笔画边缘,写出来的点画中间浓重,两边浅淡(这是相对而言,我们肉眼从外表上看不清楚),有立体感。

      行笔要用中锋,还要注意运用“涩”势,所谓“涩”势,就是笔毫在纸面运行时冲破纸纤维形成的阻力的力量。笔毫在纸面上运行,如果又浮又滑,则写出的线条必然浮薄无力。要写出遒劲生动的线条,运笔就必须要“涩”,笔意往前走,却好像有物阻挡,两力相争,对抗前行,笔毫在纸面上磨擦“沙沙”作响,这就是“涩笔”。但是,“涩”容易“滞”,片面求“涩”,笔墨就会凝滞失去神采。所以还要行笔有求速的动势,这就是所谓的“疾”。疾就是快,也称为“捷"。疾涩相生,写出的线条自然苍润有神。古人说:“书有二法,一日疾,二曰涩,得疾涩二法,书法之妙尽矣。”这的确是精要的用笔秘诀。疾涩相生的用笔,好像一具铁犁冲破土壤在田野上耕地,好像一叶扁舟逆流向上航进,又好像一颗流星穿过阻力很大的空气在夜空划出电光,它们都留下了显示力量的痕迹

图片

图片

       3、收笔传神: 笔尽意长。

    字的每一点画全靠收笔来完成,要使一笔形神兼备,就必须写好收笔。
   写好收笔要注意两点:一是将笔运送到最终端,稳、准、明利,不可仓促收笔或迟疑不决;二是起笔时回锋映带,力求笔虽尽而趣无尽,笔短而意长,令人回味。

图片

图片


     三、点画的写法——永字八法

        

我们现代人学习书法最好先学习楷书,学习楷书先要学习点画的写法。王羲之对点画的重要性曾作过个比喻:“倘或一点失所,若美人之病一目;一画失节,如壮士之折一肱(胳膊),不可不慎。”可见,掌握好点画的基本功是学习楷书的第一关。下面我们就用“永字八法”来展开点画的讲解练习。

图片


1、点法——侧法:原意是不用正面,而是用侧面对着运动的方向,比如,侧着身子从拥挤的车厢中挤到车门口。

图片

用笔:入笔后,直接下压,笔锋偏于一侧,笔画的厚度靠笔肚来完成。



  2、横法——勒法:原意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,作为动词,表示收束,由松向紧。

图片

用笔:由轻快过渡到重缓。


3、竖法——努法:原意是尽其力。

图片

用笔:万毫齐力,铺毫沉着前行。


      4、钩法——趯(音“跃”,同“跃”)法:原意是凭借支撑,向上跳。

图片

图片

用笔:调锋肯定后,向上一纵且收笔。


      5、挑法——策法:原意是赶马的小竹鞭,引申为扬起鞭子,故作姿态地抽打。懂马性的人都知道,马怕抽打,驱动它只需要吓唬吓唬,实际落在马身上很轻。

图片

用笔:重起轻落。



      6、长撇法——掠法:原意是拂过物体表面,轻快且随物体之形,比如燕子掠过水面,绝不是一个猛子扎到水里。

图片

图片

用笔:轻快自然、有弹性,线路较长。


7、短撇法——啄法:原意是鸟之啄食。

图片

用笔:行笔快速,笔锋峻利,疾走急停。

    8、捺法——磔法:原意是磔原于隶书,要“一波三折”,楷书捺画力虽内聚形却外张,使字体开展舒畅、开放。

图片

图片

用笔:要逆锋轻落,右出后缓行渐重,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,要沉着有力,一波三折,势态自然。

     万丈高楼从地起,书法初学者只有充分借鉴和掌握前人总结的五指执笔法、用笔法、“永字八法”点画运笔方法等学习方法和持之以恒的练习实践,才能在书法学习路上少走弯路,不断提高书法认知和书写技能。


作品欣赏

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
图片

图片

策划:美术

编辑:彭知之

责编:黄冬晓

审核:韦小海、赵岚、陈春燕、韦伟斌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