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官网!

收藏本站|设为首页|辟谣平台

文化活动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 文化活动 > 群文资讯

清廉家风故事丨吴敦诚家庭:敦厚当公仆,诚心为人民

来源: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时间:2024-06-21访问量:




图片



“半世纪敦厚当公仆,一辈子诚心为人民。”2005年7月5日,原省人大常委会宁德地区工委主任吴敦诚因病去世,这副挽联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。


吴敦诚同志简历1932年2月出生,福建省周宁县狮城镇南庄村人。1948年6月参加革命,195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曾任屏南县委书记,宁德行署副专员,宁德地委委员,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宁德地区联络组组长,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宁德地区工委主任,宁德地委正厅级调研员(巡视员)。2005年7月病逝。

01、身世坎坷求光明


吴敦诚1932年出生于周宁县狮城镇南庄村,上了一年半私塾后因家贫辍学,后来到城关小学食堂做苦工。在那里,他经常遭受白眼和欺凌。一天,吴敦诚一边烧火蒸饭一边看书,结果把蒸笼烧焦了。食堂管理员大声训斥:“做了低贱的校丁,还看什么书?狗头还想出角——做梦!”少年吴敦诚悲愤不已,他决心克服困难重新回到学校读书,当年就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县中学录取。但仅一个多月后,又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再次中止学业。
“同样是人,为什么彼此这么不平等呢!”反抗的意识在吴敦诚心中渐渐觉醒。


图片

20世纪50年代家庭合影(后排右一为吴敦诚)


1948年下半年,他投奔闽浙赣游击纵队,担任闽东游击第五支队支队长陈步田的文书,并以私塾教员身份为掩护,秘密组织开展“抗捐抗税抗丁”斗争,积极营救被抓捕的同志。

回忆起苦难童年和革命斗争经历时,年逾古稀的吴敦诚曾动情地说:“我是革命的后来者,却是革命的幸运者。没有党、没有革命先烈就没有新中国,更没有现在的吴敦诚。我没有理由不为党、不为人民毫无保留地奉献终身。”胸怀信仰记党恩。”

02、胸怀信仰记党恩


新中国成立后,吴敦诚历任屏南县委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宁德地区工委主任、宁德地委正厅级调研员(巡视员)。他以深厚的革命情怀、专注的工作态度、务实的行事作风以及亲切随和的性格,感染了身边的人,得到大家的尊敬与爱戴。吴敦诚的大女儿说:“我们小时候很少见到父亲,他总是全身心投入工作,与家人聚少离多。他即使在家也是公务缠身,经常是我们起床,父亲早就出门了,到了晚上我们睡下时也没见他回来。”


图片

吴敦诚在工作


20世纪60年代,吴敦诚从周宁调到霞浦工作,一干就是11年,留下妻子独自在周宁老家照顾子女和年迈的双亲。由于工作忙碌且交通不便,他很难抽空与家人团聚。有一次难得在家过年,遇上下大雪,交通中断。吴敦诚放心不下严寒中霞浦水库建设工程以及库区移民的生活,为了赶上回霞浦的头班车,他一天往汽车站跑好几趟,询问何时通车。

在宁德地区人大工作期间,吴敦诚通过深入调研、思考,提出了一系列建议。在他的积极推动下,宁德于198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区人大工委。他多次通过代表议案向省委、省政府提出建议,争取省里各类扶贫补助、扶贫贷款7000多万元,有力地助推了闽东的扶贫事业。

吴敦诚退休后先后担任宁德市关工委主任、计生协会会长、扶贫协会会长和城市文明先锋协会会长。这些机构初创时人员、经费、办公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困难,他凭借一腔热情,不畏艰难,以饱满的革命热忱察民情、跑项目、筹经费,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卓有成效,受到了全国和全省表彰。

03、心中有民不忘本


吴敦诚的外甥叶石松说:“1966年9月,我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童,自己搭车去霞浦找舅舅,他当时在霞浦县委农工部长任上。他把我安顿进自己的宿舍,留下一些食堂饭票后就匆匆出门了,后来才知道舅舅抗台风去了。第二天傍晚,他身披军用雨衣,冒着倾盆大雨和强台风,领着几十人来到宿舍,先安顿十几人在宿舍住下后,把其余的人都安排在走廊。从他嘶哑的声音、布满血丝的双眼和群众频频的点头中,我明白了舅舅在尽力安顿受灾的群众。”

吴敦诚对待群众友善、热忱,群众总是很愿意找他,他也十分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,帮助群众解决困难。他的女儿回忆说:“父亲在屏南工作期间,家里几乎每天都有上门汇报工作的基层干部,或是反映情况的群众。父亲总是耐心倾听,有时还会留他们吃饭。一天中午我们正准备上餐桌,有个穿粗布打补丁衣服的群众来了,父亲招呼他一起吃。想不到对方丝毫不客气,把一家人的午饭都吃了,姐弟几个大眼瞪小眼。父亲事后宽慰我们:‘上访群众从乡下到县城一趟不容易,他一定是饿了。’”


图片

吴敦诚(右二)陪同省关工委领导调研基层关爱工作


吴敦诚退休后,上街时仍然经常有群众找他反映问题,老人总是停下来认真倾听。子女提醒他:“您已经退休了,就多休息休息。”他说:“老百姓找我是不得已,我能帮就尽力帮吧。”

吴敦诚病逝后,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自发前来吊唁送别。那一幕让子女们感慨万千——父亲心里永远装着百姓,而百姓心中也同样装着他。



04、父爱如山严俭亲


1979年,吴敦诚去中央党校参加为期近一年的培训,抵京不久便接到了父亲病故的噩耗。他无法回家奔丧守孝,给大女儿写信说:“你祖父生前饱尝旧社会风霜雪雨,吃尽了苦头,我们长大后也没有给老人很好的照顾,真是悔之晚矣。现在我们只有好好继承祖父一生勤劳俭朴、正直勇为、刚正不阿,不怕苦、不讲享受,热爱毛主席、共产党,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,我们一定要认真把工作做好,为人民多作贡献,让你们的祖父安息于九泉之下。”

吴敦诚生活俭朴,不抽烟也不喝酒,更不讲究吃穿。子女要为父母添新衣,他总推辞道:“我的衣服能穿,不要再买,给你们妈妈买吧!”吴敦诚对身边的人却很慷慨,他经常将工资用来帮助生活困难的同事和贫困群众。霞浦溪南公社曾经有个同事要上县城开会,却没有像样的鞋子,他就脱下脚上的皮鞋送给对方。


图片

吴敦诚与妻子魏雪莲


2005年吴敦诚白血病加重转至福州治疗,因床位紧张被安排在普通病房,后调至双人病房。他认为每天200元的床位费太高,不愿给国家增加负担,仅住了两天就执意回到普通病房。
    
吴敦诚与家人相处的时光较少,大多是通过午夜处理完公务后给子女留字条,或利用出差开会、学习培训的休息时间写书信,来传达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诲。这些“家书”,至今仍是子女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

图片

吴敦诚家书


他曾给二女儿写信:“要树立高远的志向,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,择偶恋爱时要更多注重对方人品。什么是理想,革命的需要,工作的需要,就是我的理想。一个人就应该有伟大理想,但理想要与现实相结合。任何一个有出息的人,绝非在最顺利的情况下才取得惊人成就。话说,谁不望子成龙呢?我则只望子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、有益于社会者就满足了。”

对子女而言,父亲吴敦诚始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。他留下的家风,是一本值得家人世代品味和传承人生的大书。其中所蕴含的家庭美德,如同春风沐雨,薪火相传,照亮一代又一代后人前进的道路。





图片

END


来源|中央纪委监委

编辑|肖帆

责编|黄冬晓

审核|韦小海 陈春燕 赵岚 韦伟斌

图片

图片


图片
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