儿子罗东进说:
我直到40岁时,才知道自己的生日
罗荣桓:
我最大的愿望是当个老师
“你们决不能做八旗子弟”
1952年3月18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副总参谋长粟裕,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周恩来、朱德等呈送了《关于成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报告》。
8天后的3月26日,毛泽东批准了这个报告,同意组建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。速度之快,令人吃惊。热情洋溢的毛泽东还专门为哈军工题写了训词。
开学前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在会议上大声疾呼:“我们的子女要带头考军工,以影响社会上的学生报考军工。”于是,一大批高干子弟云集哈军工。
这么多高干子弟集中于一校,教育问题也成了家长们共同关心的热点。1961年4月14日,罗荣桓在给罗东进的信中专门叮嘱说:“你在引用我的话‘要依靠自己吃饭’,看在什么问题上讲的,那不是要把个人与集体存在对立的说法。干部子弟有些不争气,须要互相帮助改正,不要轻易给人戴上‘腐化’帽子。干部子弟中有特殊优越感,在同学中生活中表示(现)突出,不艰苦朴素,应该劝导,要保持革命的光荣传统。
“对同志应是互相信任的,互相听取不同的意见,决不能只相信自己,不相信人家,排斥人家意见。要经常记着毛主席的话,‘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’。”一纸家书,见证了一位元帅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罗东进在哈军工的表现,没有让父亲罗荣桓失望。在哈军工校方写给毛泽东有关高干子弟在校表现情况的报告上,对罗荣桓之子罗东进的评价是:“在群众中有良好影响、品学兼优。”
罗东进回忆道:“我爸爸经常对我讲,你们决不能做满清的八旗子弟,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,不思进取,不学无术,整天就知道提笼架鸟,专横跋扈。”
在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时,罗东进经常谈到少时的几件小事。
有一次,部队打了胜仗,罗东进拣了个日本鬼子的破防毒面具戴在头上,跑到街上又蹦又喊,把老乡的孩子吓哭了。罗荣桓知道后,就严厉地批评他说:“你寄养到老乡家的时候,路都不会走,是老乡用高粱煎饼把你养大的,老乡待你像亲生儿女一样。可你刚从老乡家里回来,就忘了本!你知道什么叫群众纪律吗……”说完后,又叫罗东进在屋内反省,以便牢牢记住这件事。
有一年冬天,林月琴给罗东进买了顶棉布帽子,罗东进嫌样子不好看不愿戴,要买一顶皮的。罗荣桓知道了,把罗东进狠狠批评了一顿:“小小年纪就讲究这讲究那,这还了得!”他告诉林月琴以后对孩子的生活不要过多操心,在政治思想上要多关心一点,他曾经说:“教育孩子是件麻烦的事情,急躁不行,夸奖太多了也不好。不过有一条,做父母的完全可以办到,那就是,只要发现他们有一点不好的苗头就指出来,要他们改正,不让它发展下去。”
罗东进上小学时,子弟学校离家很远,每星期回家一次,都是机关用大轿车集体接送。有一个星期六,学校放学晚了,家里人派车去接了一次。罗荣桓发现后把全家叫到一起,严肃地说:“汽车是组织上给我工作用的,不是接送你们上学的,你们平时已经享受了不少你们不应当享受的待遇,如果再不自觉就不好,那样会害了你们自己。”他又吩咐工作人员:“以后绝对不准用小车接送孩子,让他们搭公共汽车也是个锻炼嘛!”
有一次,罗东进和妹妹放学回家,没有搭上公共汽车,天很晚了还没有到家。家里担心路上出了什么事,罗荣桓也有点着急了。这时两个孩子满头大汗,一身尘土走进门来。问清原因后,罗荣恒高兴地表扬他们说:“好,好,你们做得对,今天你们搭不上车走着回来,不怕苦,不怕累,这种精神要发扬,要长久地保持下去。”
毛泽东说:罗荣桓是老实人
老实人做老实事,寡言少语的罗荣桓不喜欢夸夸其谈,但在原则立场上却固执异常,决不让步,表现出特有的耿直秉性,这给他的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回忆起来,至今历历在目。
罗荣桓外表看上去很严肃,其实对人很热情,他不太愿意说笑,但是为人处事老实诚恳、实事求是。延安整风运动后期,康生他们搞了一个抢救运动,全党很多地区都普遍开展,冤枉了一些人,甚至错杀了一些人,但是在山东,罗荣桓就硬是把他顶住了。
林彪当上党的副主席之后,位高权重,他所倡导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方法,风行一时。但罗荣桓却认为只学语录,“带着问题学”,“急用先学,立竿见影”,这是把毛泽东著作庸俗化了。
于是,1961年4月30日,在一次军委讨论某一条令的会议上,罗荣桓当面向林彪指出“带着问题学毛选”的提法不妥。当时举座皆惊,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对“学毛选”提出异议,当着副主席林彪的面直言不讳,这是前所未有。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,平常少言语的罗荣桓可谓一鸣惊人了。
事后,有人劝他不宜太刚直,罗荣桓用湘音正色答道:“原则上的事,砍脑壳也要坚持。”
其实,罗荣桓这番话并非现场放炮,而是他深思熟虑的一个结果。早在4月14日,他给在哈军工上学的罗东进写的信中,就阐述了自己的观点:
“理论学习必须联系实践,因为理论是来自实践,而又去指导实践,再为实践所证实,所充实。如果理论离开实践,就会成为空谈,成为死的东西。学毛主席的著作,亦不要只满足一些现成的语句或条文,最重要的是了解其实质与精神。所谓带着问题去学毛主席著作,决不能只是从书上找现成的答案。历史是向前发展的,事物是多样性的,因此,也就不可能要求前人给我们写成万应药方。
“你同同志们对问题的看法有些不一致,也是很自然的。各人看问题方法没有一致的基础――唯物辩证的基础,还缺乏实践生活。因此,同志们互相交换意见,交换不同的看法,甚至必须经过争论,才会有可能求得一致。但不要在同志间无论对谁存在成见用事。”
好在毛泽东很了解他的这位湖南老乡,他曾说:“这个同志有一个优点,很有原则性,对敌人狠,对同志有意见,背后少说,当面多说。”
来源|中国共产党新闻网
编辑|肖帆
责编|黄冬晓
审核|陈鸣